close

 

 

小時候寫畢業紀念冊的時候,都會寫一堆有的沒的自我介紹,喜歡什麼討厭什麼都要鉅細靡遺得一一詳列,諸如討厭的人啊,喜歡的音樂啊種種種種...我會在喜歡的食物寫下:我媽媽做的菜(還有冰淇淋,巧克力等等,有鹹的也要有甜的)因為在眷村長大的關係,媽媽熟悉各種南北料理,又聰明好學,除了買食譜書研究之外,還會剪下報紙上的食譜專欄,所以會做的菜種類繁多,數也數不清,所以我是真心愛媽媽煮的菜(挑嘴不吃的是食材,和廚藝無關)。

 

相較之下,說到甜點,我就沒什麼那麼族繁不及備載的印象,所以現在認真想想好像都可以數得出來媽媽做的點心。記得媽媽曾經釀過甜酒釀(包著棉被保溫深深塞在哥哥的衣櫥裡,這之後我超喜歡哥哥衣櫥裡的味道,甜酒釀好香喔~陶醉~~)再來就是每年包粽子的時候一定會有的豆沙粽。

 

說到豆沙粽,媽媽是連紅豆沙都自己煮自己過濾自己炒的,然後包時候不知道哪來的講究,一定要擺一塊肥豬油在正中間。我小的時候非常嗜甜,每年端午只肯吃豆沙粽,完全不願意碰肉粽,雖然對豆沙粽的那塊肥肉非常嫌惡(來人啊~誰來教訓一下這個小屁孩!!)但那個包得長長的豆沙粽就是我每年端午的小確幸。(媽媽一向把肉粽包成正三角粽,豆沙粽則是長粽,還有一種綠豆粽,包成像冰淇淋甜筒的圓錐狀,除了米和綠豆沒有任何調味,是要拿來沾蜂蜜吃的。)

 

元宵節(或是冬至)的時候還有自己做的湯圓,我還記得做湯圓的米粉也有講究,一定要是在來米還是蓬萊米還是糯米的才可以(咦?倒底是哪一種?)濕濕的米磨成米粉後還要用脫水機把水分甩乾(吃的東西放進脫水機裡對當時的我來說真是無比震撼,難怪記到現在)芝麻餡兒也是自己調的,掰成一小塊一小塊,方便放進有點鬆軟的米粉團中揉成湯圓(因為這樣,我從小就知道米粉的手感真的和麵粉很不一樣)小時候吃芝麻湯圓時媽媽總是只肯給我們一個人3-4顆,說不容易消化不要多吃,吃完還要喝幾口煮湯圓的原湯收尾(其實我個人不是很尬意這種沒味道的湯,但久了似乎也變成儀式的一種,習慣的會喝上幾口)一直到唸大學搬出來住,有一次我自己在宿舍買冷凍湯圓煮給大家吃(我抓的是大約一人五顆的量),結果住樓下的學弟(有一點嫌棄的)跟我說他一次都吃十幾顆湯圓時著實讓我一陣驚嚇,也讓我覺得不好意思是否自己買太少了(現在想想:咦?為什麼請客的人要不好意思?應該是學弟不太會做人吧~害我當時耿耿於懷了好久...)(結果以後再也不敢煮東西請他們吃了)

 

夏天的時候媽媽會去菜市場買一大塊的仙草凍,放在白色的珐瑯鍋裡切得碎碎的再調上糖水加進去然後冷藏做成仙草冰,仙草冰我們家只有爸爸不敢喝(爸爸說烏漆嘛黑的不知道是用什麼做的)我和哥哥媽媽都無法理解爸爸的疑慮,但少一個人喝仙草好像也不是什麼壞事啦(算是我們賺到了吧~~)

 

夏日甜品還有愛玉冰和冬瓜茶跟我最喜歡的『葷貴』還有『葷泥』(長大後才知道媽媽說的是台語的『粉粿』和『粉圓』。媽媽真是我的台語啟蒙恩師來著~)都是市場裡買現成的再回來自己稍微加工而已。愛玉凍切碎加檸檬汁和糖水或蜂蜜,一大壺冬瓜茶是拿冬瓜磚用開水壺煮出來的,粉粿最簡單,只要拆開包裝淋上附送的糖蜜就超級無敵好吃,至於粉圓就比較費工了,不僅要煮,煮完還要悶才能做出QQ的口感,這些半現成的點心媽媽都會指導我自行完成,讓小時候的我覺得自己很厲害(最好是!)

 

除此之外當然還有綠豆湯或薏仁綠豆湯(這兩種湯還可以放進小冰袋裡冷凍做成冰棒),冬天的八寶粥也很簡單,就是買已經配好的八寶穀類直接放進電鍋加水煮再加糖(或甜甜的桂圓乾)就好了。我自己覺得拿手的是豆花,先去菜市場的豆腐店買又濃又香的原汁豆漿(而且無糖)然後去雜貨店買豆花粉,回家把豆漿煮得滾燙,然後沖進裝了豆花粉的鍋(電鍋煮飯的那個大內鍋)中,這中間不能攪拌,所以完全要靠沖的力道均勻決定成敗,沖完後直接加蓋等冷卻凝固就可以了,最後再煮個糖水(或薑糖水)我就可以有幾乎是無限享用的豆花可以吃。

 

媽媽會讓我自己弄的還有咪乎(台語:米糊)還有藕粉,沒讓我做過的是青草茶(她不知哪裡移植來的青草種在家門口,長得超級蓬勃茂盛),媽媽會割下大把青草放進大鍋裡熬煮,最後加紅糖調味。這種青草茶獨一無二,別無分店,我不曾在其他任何地方喝到過。我的童年美好的夏日記憶,有一幕就是暑假的下午時光,躺在沙發上看著卡通湯姆歷險記(湯姆湯姆~~富有夢想~~湯姆湯姆~~充滿活力~~)(沒聽過不用跟唱沒關係,且讓我先滴下一滴時代的眼淚)邊看著卡通,手上拿著運動水壺,邊喝著裡面裝的冰鎮青草茶,啊~~~那時的滿足,現在還清清楚楚的在我心中徘徊不去。

 

媽媽的點心,跟我的快樂童年有著非常美好的連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