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覺得,人與人之間的能力是互補的,雖然俗語說的是:『虎父無犬子』但我的互補論延伸出來的卻是:『厲害的媽媽會養出不厲害的小孩』

 

文章標籤

Y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那個還有高中聯考的時代,記得國中的時候,舉凡音樂,家政,工藝這類跟升學無關的課,常常都會被 “借” 去做複習考,模擬考或是補課之類『更重要』的用途。所以僅管當時我覺得家政課很有趣,但隨著聯考的逼近,也就越來越難得上得到這種不但實用還很舒壓的課了。

家政課雖然上的不是太多,但我記得有學過鉤毛線這一項。鉤毛線這事對我來說一點也不陌生,自有記憶以來,媽媽的一雙巧手不知道用毛線變出來了多少多東西。小至桌上的杯墊(或只是純粹裝飾用)的各色鉤花(有些被壓在玻璃桌墊下展示),沙發頭墊,然後帽子,手套,娃娃鞋,乃至冬天我們身上的毛背心,馬海毛衣(小時候我一直不懂什麼叫馬海,也不知道是不是這樣寫,但媽媽很愛強調這是馬海毛線織的,給我留下了馬海好像很金貴的樣子)(但是,媽啊~馬海毛線好扎人啊,我的毛衣可以不要馬海的嗎?)(好一個不知福嘴臉)就連用剩的,不同色的零碎毛線,媽媽也有本事把它們整合織成一條彩虹圖樣的毛毯,冬天寒流來時加在被子上一起蓋,或者是窩在沙發上看電視時取暖用。

Y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Y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標籤

Y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May 23 Thu 2019 14:13
  • 娘親

我是從何時開始叫媽媽「娘親」的呢?

覺得叫媽媽為媽媽實在太普通(高中有個好朋友她都叫自己媽媽為『姆姆』發音為ㄇㄨˇ ㄇㄨˊ。我覺得挺不賴的,有種專屬感。)在家裡,我都喊爸爸為『牙~』(湖南話的『爺』爸爸和我說過,湖南話的爸爸是『爺』,而爺爺卻是『爹爹』ㄉㄧㄚㄉㄧㄚ)。常常,只要一聲『牙~』,爸爸就知道在是我在叫他,一點都錯不了!(N年前,當詐騙電話開始猖獗時,爸爸曾經接過自稱是我被人綁架的電話,電話裡的女孩哭聲淒厲,一直喊:『爸爸救我!爸爸救我!』。爸爸當然沒上當,我跟爸爸說:『你一聽就知道了吧,叫爸爸的一定不是我,我又不是這麼叫你的!』當初開始亂叫的時候,壓根沒想到這會成為了日後的父女認證機制,真是一舉數得!所以我就無論如何也要幫媽媽想一個她的稱呼。嗯,叫『娘』太沒有特色了,不如叫『娘親』吧。就這樣開啟了我的娘親路線。

Y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是個很容易做夢的人,有時夢的天馬行空,如同看電影,有時候是簡單如身邊的人事物,像是日常生活的那種夢。有趣的是,只要是夢到家裡,夢中的場景永遠相同。就是那個我從6歲住到19歲的社區——豐年家園。

記得剛搬進豐年家園時,六歲的我就被教導背誦新家的地址:台中縣太平鄉中山村大源18街26號。那時豐年家園的樣貌,其實是有一點像美式社區的格式,家家都有個小小草坪的小前院,院子有柵欄一般的門。社區的建築是一排排透天的連棟和獨棟的住宅,一整片社區都是棋盤式的道路,大源一街,大源二街一直到大概42街。這些街道雖然也是柏油路面,但並不像外面的馬路一樣有川流車潮,反而比較像是我們小孩的遊樂場,我在這裡學會騎腳踏車,學會溜冰,還有玩滑板。一到下午,就會有鄰居朋友在家門口叫我:『小瑤~~出來玩喔!』 我們就在社區裡跳橡皮筋、跳格子、玩123木頭人、踢罐子、玩紅綠燈、老鷹抓小雞。家裡養的小狗也都自己在社區中遊走溜達,不需要牽繩也不用擔心危險,該回家的時候自然就會自己出現。還有,每年元宵節要提燈籠的時候,社區裡的小孩還會約好一起出動,領隊的大小孩拿著竹製的火把(對年幼的我來說,看起來超威的)還有拿克寧奶粉罐鑽洞的,或者是比較新潮的塑膠造型燈籠,不管哪一種燈籠,裡面幾乎都是生日蛋糕用剩的蠟燭,邊走燭火邊搖曳(也會不小心滅掉)很有過節的風情。 

Y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時候每次媽媽跟別人聊到我們家的教育理念時,都會很自然地說:『我們家很民主喔~~』

當時我其實不太懂什麼意思,覺得媽媽妳其實管蠻多的,我們家真的有民主嗎?但現在想想其實媽媽的話也算正確,因爲雖然當媽媽的幾乎都操控欲很強,但好像我也並沒有被逼迫去做我自己真的不喜歡的事情。爸媽給了我們很多自由發展的空間,會在需要的時候給建議,但並沒有真的替孩子做決定。

文章標籤

Y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Y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Y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Y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